今热点:​“文史广州”名家讲座:广府民俗礼数如何产生与传承

2023-05-24 21:38:10     来源 : 南方都市报

“广府”是“广州府”这一行政区划的简称,最早出现于唐代,初唐置“广州都督府”,如今的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香港、澳门以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,均属广府范围。而广府文化则是以广州为中心、以珠江三角洲为主要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,它从属于岭南文化,在岭南文化中底蕴最丰厚、个性最鲜明、影响最大。

5月20日,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、国家一级作家曾应枫上线“文史广州”系列讲座直播,以“广府民俗礼数的传统性与创造性”为主题,介绍了广府地区各项民俗礼数的产生及传承。热闹兴旺的广州波罗诞、传承深远的北帝信仰,以及人们熟悉的广府饮茶、扒龙舟、舞狮等习俗,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。


(资料图片)

千年庙会“波罗诞”

曾应枫在直播中介绍,由于广府地区河网密布、水系发达,为祈福禳灾,民间自古多有对水神的信仰和祭祀。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广州波罗诞,这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民间庙会活动。

南海神庙。

隋开皇十四年(594年),南海神庙成为国家祭海坛庙。历代朝廷与帝王都非常重视祭祀海神,多派遣重臣来广州谒祭南海神,使南海神居于四海神之首。唐玄宗曾派宰相张九龄来南海神庙祭祀;宋代,节诞期从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日。

南海神诞期间,广府地区四乡云集,烟火缭绕,百戏争艳,时人刘克庄所作《即事》诗二首中,就描绘了当时热闹非凡的盛况:

“香火万家市,烟花二月时;居人空巷出,去赛海神祠。”

“东庙小儿队,南风大贾舟;不知今广市,何似古扬州。”

随着时间发展,国家祭祀逐渐下移为民间庆典,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民间流传甚广的“波罗”传说:所谓“波罗”,一说是树名,二说是江名,三是梵文“波罗蜜多”(意为“到达彼岸”),来源于古印度朝贡使岸边立化、以及南海神将其封为“达奚司空”的传说。

于是,南海神诞也被称为“波罗诞”。至清代,波罗诞会发展到鼎盛时期,诞期从农历二月初一日至十五日,长达15天,既延续前代信众祈福、游春交友、文人雅会、娱乐购物、买波罗鸡、包波罗粽等传统节庆,还有海上灯市、搭棚做大戏、五子朝王、花朝节等新兴活动。

波罗诞期间百戏争艳。

在欢快兴旺的气氛中,波罗诞也发展出了“男女相睇”“第一游波罗,第二娶老婆”等民间传言,这些包含谐谑之意的俗语,既揭示了古代海神庙临水靠河、多船聚集的特殊区位,也展现了民俗礼数的拓展与创造。2011年,广州波罗诞成为第三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。

北帝信仰:消灾解困,治水御火

除了南海神,广府地区还有另一位声名远扬的水神——北帝,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,又有玄天、玄天上帝、元武神等名讳。北帝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星宿崇拜:“武为甲,甲为御,御为国计;玄主水,水主财,财主民生。”因此,传说北帝拥有消灾解困、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寿的神力。

在广东地区,北帝信仰于宋代后开始普及,至明清时期达到兴盛,作为有镇江护民之功的水神,北帝成为广州以至珠江三角洲一带乡村之间联谊的纽带,故颇受拥戴。根据对清至民国初年广东32个府、县和镇神庙的统计,珠江三角洲一带共有主祀北帝的神庙202座,足见人民对其信赖之深。

珠江三角洲一带共有主祀北帝的神庙202座。

更为珍贵的是,北帝信仰还起到保家卫国以御外侮的作用,成为共同抗敌的凝聚力。广州三元里村有座三元古庙,祀奉北帝。1841年5月30日鸦片战争期间,庙前聚集了103乡民众,共同商议抗击侵略家乡的英军。他们手中高举北帝的七星神旗作指挥旗,约定“旗进人进,旗退人退,打死无怨”。

赛龙舟、舞狮与饮茶

在广东,沿革数千年的传统民俗文化,浸润着广府人的自信、开放、包容、奋进的特质,并经多年演变、传承与创新,发展出了一整套既有传统仪式又贴近民间生活的礼数。

每到农历四月,广府地区就会迎来如火如荼的龙舟节。在当地,“扒龙船”(即划龙船)讲究一定的仪式和礼节,农历四月初八,人们要把深埋涌底或池塘里的龙船挖起、洗净,风干,然后择好吉日“起龙”,将船头船尾披红挂彩,擂鼓放鞭炮,诵读吉利咒语,洒上净水,随后龙船便可下水。而要让龙船在比赛中拔得头筹,第二步就要“采青”,择日将龙船划到村外河边或涌边,采一些菖蒲或谷穗等青绿植物放在龙船的船头。直到仪式完成,龙船才可参加赛龙舟。

赛龙舟。

在龙舟节期间,龙船聚集之处的村民都会向附近兄弟村发出邀请,欢迎其光临此地的龙船景(“龙舟景”指龙舟大集会,即按照自然地域、潮汐而约定俗成在某月某日进行龙舟竞赛或相互探访),这叫做“派帖”。而兄弟村如果决定接受派帖,就叫做“应景”,并点燃鞭炮派龙船前往主办龙船景的村落探访,这就是“趁景”。当日,村中会在祠堂摆上粽子和龙船饼,及茶水、香烟等等,招待各方到访的亲友。

随着时代不断变迁,通讯手段越来越便利,但这些程序却是不可被取代的,这既是一种礼数,也是人与人、村落与村落之间互相联络、彼此牵挂的情感。

在节庆期间,广府地区还常见另一类深受群众喜欢的民间艺术——醒狮。醒狮起源于唐代宫廷狮子舞,融合了武术、狮鼓、南狮等技艺,表达了民间驱邪驱瘟的意愿,寄托“寓祥纳吉”“生意兴隆”等朴素心愿。

醒狮寄托“寓祥纳吉”“生意兴隆”等朴素心愿。

千年以来,在新狮启用、出狮顺序、会狮、以及舞狮过程等方面,醒狮都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,这些“俗例”代代相传,逐渐形成了南派醒狮艺术蕴含的民俗文化、地方风格和技艺特色。如新狮初舞,要进行“开光点睛”的庄重仪式,通常是选择一个吉日,请德高望重或社会名流来点睛,在传统观念中,狮子通过“点睛”仪式后才变成有灵性之物。会狮仪式也濡染着广府地区尊重他人、和睦共处的传统文化观念,在节庆中,狮子相互叩拜,可以借此化解村落间的矛盾、增进宗族间的感情。

点睛人用毛笔蘸朱砂在狮子右眼、左眼、嘴巴、额前各点一笔。

而在日常生活中,饮茶则是生活在广府人最为熟悉的习俗和社交方式,由此也形成了诸多规矩和茶礼,如问位点茶、点心单盖印、揭盖续水、行“叩手茶礼”、“酒满敬,茶满欺”等。这些礼俗和相关典故是大众在长期的饮茶(也称饮早茶)习俗产生而形成,既务实简单又别有趣味,不仅饮茶多讲究,这些日常交流的礼数也常出现在吃饭、赴宴、派利市等场景中,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之中自成一套底蕴深厚的规矩,体现了广府民间平等、互利、宽松的人文环境。

想了解更多关于本讲座的内容,点击下面的链接可完整观看。

https://m.mp.oeeee.com/live/6534_796117b051ab12fb.html?layer=2

为讲好广州故事,助力城市文化建设,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广州图书馆举办“文史广州”名家讲座系列活动,厚植城市人文情怀,让广大市民“读懂广州、热爱广州、奉献广州”。

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

采写:南都记者李竹 实习生吴函 通讯员颜戴丽 郑爽

图片由通讯员提供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